经营山水天地阔——我市发展生态经济侧记 要闻-白山站 周柏航 233684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白山站 > 要闻

经营山水天地阔——我市发展生态经济侧记

2017-02-21 | 来源: 长白山日报

  在中国东北,冬天的雪是再熟悉不过的。在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人,近年来对雪的感情着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清雪到爱雪,从厌寒到喜寒,从猫冬到盼冬,这一悄然的变化源自于白山市实施绿色转型的战略,旅游从“一季游”变成了“四季游”,淡季不淡。冬季热闹起来后,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四流涌动。每年的12月初,临江市松岭雪村便在互联网上向全国发布:凡欲入住者,需要提前半个月预订。

  来客没有预约便食宿无着,这一现象让开起了农家乐的村民也始料不及,这却早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料想之中。自从实施绿色转型战略以来,白山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刚刚结束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6年,“新五样”已占GDP的六成多,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增势明显,已达45.4%,均超过“老三样”,这是白山近年来生态建设的可喜回报。

  更新观念,调转船头现通津

  白山虽地处偏远,却一直是资源型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国家政策性调整,让“资源型老工业”走向末路。

  去产能,白山作为老工业基地首当其冲。资源型经济日趋衰退的大背景下,白山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不仅白山的“围煤经济”遭受重创,政策上的全面经营性停伐更让“围木产业”雪上加霜,白山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老三样”日薄西山,白山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使命和必答题。山穷水尽疑无路,调转船头是道津。西方不亮东方亮,靠政策更要靠自己。自古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山河依旧,思路可变,新思路便是新出路!

  白山市位居长白山腹地,山多矿多林多,白山市正是因为这“三多”所建,如今也是因为这“三多”羁绊着白山的发展。找到病根好下药,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实现白山经济华丽转身,在白山新一届领导班子中成为共识:转!

  怎么转?

  白山市的这手牌实在是难以恭维,但不管这手牌好不好,都已经在手里了,关键是能不能把这手牌打得漂亮。当然,白山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游戏,但已经冠名“国家综合性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称号的白山市不正是新政策下的新资源吗?白山这个“老工业基地”就是要在这个“试点”中“转”出生机,转出新天地。

  转,就要转变发展观念。向着绿色转,向着生态转!保持青山绿水、保护长白山生态屏障、保证一江清水,是政治责任,也是白山自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钢指标!

  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意识到:“资源枯竭型城市”是相对于“傻、大、黑、粗”的经营性企业而言,而换个思路,山多,可以开路架桥;林多,可以抚育开发。资源,仍然是白山最大的优势,只有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优化组合,在“绿色转型”的总体框架下去“养山吃山”,同样能够实现白山的振兴发展。

  抢抓机遇,集聚动能焕新春

  尽管资源是白山最大的优势,但毕竟昔日的“皇帝宠儿”已经变成了今天的“产能过剩”。煤炭行业,由原来的资源输出,变成了“血液输入”,抱着国家政策的“奶瓶”过穷日子;森工企业,虽然也是由输出变为输入,但林业转型,国家按面积反哺营林资金,白山六个国有森工企业人多地少,显然是“跌入谷底”。怎么办?

  腾笼换鸟,绿色转型!

  新举措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倒仓”行动,而是一次深层次的“腾笼换鸟”的绿色转型战略。

  谋划出于实践,事业基于实干,符合实际的规划要靠甩开膀子干来实现。

  说干就干。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首先在宏观上制定了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构建临近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实施和推进,启动了构建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程。

  目标和方案确立后,相继出台了一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在能源、冶金等重点耗能企业中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围绕林、矿资源,通过延伸上中下游产品链,进一步完善能源、林木加工、硅藻土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传统资源型产业升级;通过发展特色资源、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启动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促进煤矸石、粉煤灰、低品位硅藻土、尾矿石等废弃物高附加值化的综合开发利用。就是在这种腾挪转换间,白山正在实现华丽的绿色转身。

  同样一篮子草莓,分装在不同的包装纸箱里保存,结果大相径庭。试验结束时,唯有装在虹桥纸业生产的纸箱里的草莓新鲜如初,其它的早已面目全非——奥秘何在?虹桥人自有自己值得骄傲的答卷:以土造纸。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虹桥纸业研发部门的一个报告显示:添加了硅藻土的纸箱,可以将水果的保鲜度延长一周。

  别人废弃的三级硅藻土,在东北亚虹桥纸业公司变成了“宝”。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利用添加硅藻土造纸的企业,通过制浆、成形、烘干等工序,将“土”制成了水果保鲜纸。

  就这样,腾挪转换间,不仅原来废弃的硅藻土等其他尾矿、矿碴变成了宝贝,延长了产业链条,也成功地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原本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污染,并从中获取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批新产业、新项目上马了,白山的空气更清新了、水更碧了。白山越来越成为宜居之地。

  传统产业不升级,终将被市场所淘汰,这一点市委、市政府早有共识。如何整合、升级传统产业,白山人“抓铁有痕”。

  长白山人参总产量占全国的85%,占世界的70%,人参出口占全国的80%,人参产业是全市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产量大并不一定效益好,为进一步延长人参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江源又引进了总投资100亿元的吉林人参生命科技产业园项目,人参Rg3系列制药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这项技术全面开启了人参产业的“4.0时代”。

  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品牌竞争,做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白山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经营山水,欣将瑞雪换白银

  山水有情,依居这有情的山山水水而生生不息的白山人对山水更是有情。近年来,白山人对山山水水连续不断反哺,也得到了山水的更多回报。

  成千上万的居民搬迁出生活了几辈子的林区,采空区同样进行了整体搬迁……在这种大规模的生态移民的同时进行了空前的恢复性营林和复建,使林区、矿区重新焕发生机。

  曾经在三道林场工作过的厉彦武说:以前在沟里住时,每年都得拉车烧柴,弄到家里就得花掉小五千,还不算人工招待费,屋里仍然烧不暖和。现在棚改住进了楼,花钱不到原来的一半,还不用操心费力,屋里总是二十二三度,你说这生态移民的棚改好不好?

  湾沟林业局是白山市域内六个国有森工企业中最小的一个,到2016年,像厉彦武这样享受棚改的职工户湾林有2744户,年节烧柴7千立方米。如果加上通煤集团等大企业的生态移民,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是可观。

  在白山产业发展的“退”与“进”的经营过程中,不难发现,白山人最懂得与时俱进。经营山水,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统一行动和一种经济模式,在“退”与“进”中实现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生态化程度的提高及社会领域循环体系的建立,长白山地区多层次、立体化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2016年,170项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2亿元,绿色转型战略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历史上的参乡抚松,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各路投资者围绕着长白山旅游产业大做文章。分别投资上百亿元的长白山广泽旅游度假区项目、漫江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及投资10亿元的铂尔曼度假酒店项目、投资5亿元的长白山温泉公馆等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一时间,这边万达水乐园项目正式对外营业,吉林鲁能漫江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开工;那边,万景集团、大连中海金属集团、葵花药业集团等几

  十亿元的12个项目相继落户白山。

  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品牌竞争,做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白山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富德麦饭石山泉水、恒大集团矿泉饮品等新增矿泉水企业成为“中国·白山国际矿泉城”新成员。如今,与阿尔卑斯山、北高加索地区齐名的世界三大天然矿泉水——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不再只是一个名头,而是以其资源质优量丰,贴着各种驰名商标走向世界。白山的矿泉水产业已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集约高效开发矿泉水资源。我市围绕解决产品层次低、运输成本高、产业配套差等问题,加快中高档矿泉水(饮料)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铁路、铁路专线和运力调配工作力度,降低运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依托矿泉水产业发展,加快包装、物流等“围水产业”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高端矿泉水相继走出国门,打响了“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品牌,使白山成为享誉中外的“国际矿泉名城”。

  抓大也不放小,一方面,成批的重点大项目轰轰烈烈;另一方面,乡村深呼吸生态旅游更是随处可见,农家乐遍布小流域。白山人建设生态,反哺生态,从而也端起了生态这个金饭碗。

  生态建设让白山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临江被评为中国最美宜居城市。天津等外地游客离开临江后,又返回来购房准备来边陲临江养老,随之一石激起千层浪,临江的楼市也渐渐火起来,价格直涨。

  白山的冬季热闹非凡,大江南北的游客络绎不绝。不管是水墨丹青的松岭雪村、人类遗存的锦江木屋,还是临城而建的冰雪场馆、藏在深山的冰瀑奇观,自驾游、团队游接踵而来。白山“一核一环三线”为支撑的“3+X”冰雪产业链和全域冰雪旅游“胜地”正在形成。白山的经营山水的大手笔正在描绘出一幅美丽壮阔的“绿色转型”画卷。

  长白山日报记者 邢文才

责任编辑: 周柏航